如何在後現代世界中討論信仰和社會議題

在當今世代,大多數人(特別是青年)在討論不同議題時都抱有後現代的色彩。香港教會中仍有很多信徒視後現代思想為洪水猛獸,認為凡是後現代主義必然是否定真理和對抗權威的。但其實後現代中有不合聖經的思想,同時也有很多建設性的批判和提醒。我希望透過簡介幾個概念,使你能應用到一些有用的後現代思想。

一. 世界觀前設的轉變

A. 反超自然主義

自從啟蒙思想和現代主義興起後,人們大多會以「客觀」和「理性」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議題。當現代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等思想慢慢滲透入教會後,信徒便慢慢形成了「反超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前設

因此,有些基督徒會認為聖經中雖然有很多神蹟(他們也相信是歷史事實),但神今天已不會這樣工作。聖經其實沒有這時代的劃分,神在昨天今天明天都仍在作工。但這些信徒因為受科學主義影響,便不再相信神會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世界(這是自然神學(Deism)的想法),信仰最多只是在心理上或是哲理上有用。這便是反超自然主義的世界觀。

若放在政治議題上看,以佔中時期為例,有些教會發起祈禱會去推動信徒為香港政治情況祈禱時,便有其他信徒批評他們「浪費時間、祈禱有什麼用、離地……」。我看著心裡便有點難過,好像有些信徒已不再相信神會以超自然方式介入世界。以行動參與佔中和為香港祈禱,不是對立的。其實每個教會和信徒都有不同的處境和對信仰的領受,為佔中祈禱的不一定是「離地」和迂腐,而以行動參與佔中的也不一定是出於對信仰的真誠。

在現今的政治氛圍中,信徒以行動參與政治通常都會贏得掌聲,而鼓勵別人為香港祈禱反而最容易被抹黑為離地。我希望大家不會忘記神是永活的神,祂今天仍掌權,樂意回應我們的呼求,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世界。我不是叫信徒都不要以行動參與政治,不是說這不屬靈。但若信徒沒有好好在禱告中理清思緒,在禱告中體會神的心腸,我們的政治行動可能只是出於血氣或是受環境氣氛而鼓動。我希望大家不會不自覺的抱著反超自然主義的立場,而是在地上行動的同時也仰望天上的神。

B. 非實在論/相對主義

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前半部,現代主義的以為人們可以做到絕對理性和客觀,所有真理和知識都可以透過客觀和理性的分析,令所有人都達到一致和唯一的結論。(好像上面的反超自然主義,抱這觀點的人會認為這是「客觀」和「理性」的,仍相信超自然的信徒是上古未開化的愚人。)

但慢慢人們發現,不同自認理性和客觀的人,對很多真理和知識的理解其實存在很大分歧。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因著所屬群體的文化、人生經歷等不同,而帶有不同的世界觀和前設。因此不同的人看著同樣的事物,卻有不同的理解和結論。這便是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在理解知識和真理上的差異。現代主義會著眼於事件和言語的表面意義,而後現代的人卻會分析事件和言語如何反映不同人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

既然每個人因為前設不同而對真理和知識有不同的看法,再加上從現代主義開始人們大都抱有無神的立場,所以後現代主義的人便認為絕對真理和絕對知識不存在。這種立場可稱為「相對主義」,即是所有知識和觀點都是相對的,不同群體可有不同看法,一個看法可以對於某個群體是對的,同時又對於另一個群體是錯的。這立場又可稱為「非實在論」,意思是世上其實沒有真正的「實體」存在(如真理)。

我認為「反超自然主義」和「非實在論」都是不合聖經的世界觀,但當今不少信徒(和未信者)都受其影響,所以我們要探尋更合乎聖經的出路。

二. 合乎聖經的世界觀

說到實在論,這是當代很多神學和思潮爭論的根源。基督徒和未信者(或是不同信徒之間)都因這前設的不同,後面所有的想法和結論都不能調和。我認為大多數年青未信者都抱有非實在論的立場,而香港信徒中同時有三個不同的實在論前設,因而引發教會中的一些爭論。我先簡單介紹三個不同的實在論。

A. 簡單實在論 simple realism

  • 相信有真理存在(實體)。
  • 對一個知識、神學、或事件,只要經過認真的研究聖經,是可以分出絕對的對與錯。
  • 聖經中的真理是很容易找到和理解,而且找到了便是放諸四海皆準,而且在不同時代也是正確的。
  • 上一代的信徒大多抱這立場。他們吸收的神學大都是改革宗的系統神學。他們認為這些神學是經過以前的神學家理性和客觀地研究聖經而來,因此是一致和唯一正確的神學。因此,他們較難接受有悖於傳統神學教導的觀點。
  • 當他們以此傳統的神學觀去詮釋聖經和分析現今社會,而且青年人有相異的看法和觀點時,便容易引起爭論和拉扯,認為新一代的信徒放棄或扭曲了信仰。若青年信徒真誠的疑問常被看為是不理解「真信仰」和沒信心的表現,他們便會灰心的遠離教會或放棄信仰。或是奮然轉向另一個極端,擁抱非實在論的立場。

B. 非實在論 non-realism

  • 不相信有客觀和絕對真理存在,因此我認為這觀點是不合乎聖經的,而基督徒不應抱此立場。
  • 認為聖經並非神的啟示,而只是人們因文化、政治、宗教等目的而寫成(例如有觀點認為舊約是受希伯來文化限制的男性中心主義的產物)。因此,對神、人和世界的觀念和詮釋也只由你所屬的文化和群體所決定的。
  • 大都同時抱有反超自然主義的前設,不認為信仰有屬靈和超自然的意義。對聖經中神蹟和耶穌在世的事蹟,也不看為是歷史事實,只有象徵和概念上的意義。
  • 抱持非實在論前設的信徒面對現世的議題時,很容易會借用和吸收大量世俗的社會學和政治學,而且不會以聖經批判這些理論不合信仰的地方(因為聖經都只是文化和歷史相對的產物,無權威去批判別人)。因此和抱實在論前設的信徒會有難以調解的爭論。

C. 批判實在論 critical realism

仍相信客觀和絕對真理的存在,但因為人的有限,人們對真理的理解很容易受自身文化和群體的影響而帶有前設,但這不代表真理(實體)就不存在。

不論一個聖經的詮釋有多仔細、一個神學觀點有多完備,也不應認為它就是完美,或是這便是對真理的唯一理解。要常常謙卑的記住人很容易犯錯和帶有偏見,要勇於察看自己的前設,以及接受別人的疑問和批判,尋求對真理的更準確理解。

相對於「批判實在論」,抱持「簡單實在論」的人因為沒有留意到不同處境和文化的差異,很容易以為和自己觀點不同便是「錯」的,但其實只是因為前設不同而有不同理解。因此抱持「簡單實在論」的人會認為真理是簡單易懂的,所以會容易對複雜的實際處境有過簡化或二元對立的看法:例如,基督徒應不應該去佔中?基督徒認不認同佔中?

而抱持「批判實在論」的人會保持警覺,期望盡力找到一個 deep, complex, multi-dimensions, holistic understanding。例如,對於佔中,我們可考慮以下層面的問題:佔中的行動只是上街嗎?有什麼不同的行動?哪些我認同,哪些我不認同?對於現在的政治時局,我會否因為信仰而有佔中以外的其他行動?對佔中背後的政治理念和立場,有哪些不同的細節和不同的理解?我如何以聖經和信仰去批判這些不同的理念和立場?哪些應接受?哪些應拒絕?哪些應修正?

而相對於「非實在論」﹐因為「批判實在論」仍堅持真理的存在,所以對不同的理念和議題仍可討論客觀「對」或「錯」。例如,以同性戀議題為例,「同性性行為對身體和心理會否產生負面影響?」這議題是可以討論客觀的對錯的(雖然可能不易找到答案),而不是因為人人的立場和喜好不同而沒有對錯。(要留意,單單這一個問題,已可以很複雜。例如,同性性行為有很多不同種類(男男/女女,用不同的身體部位),還有次數、密度、年齡等差異。)

這三者中,我認為基督徒(甚至所有人)應抱持批判實在論的看法。因為這可避免如「簡單實在論」般容易脫離現實和過於固守傳統觀點;同時也不會如「非實在論」般抱持相對主義的觀點,拒絕相信客觀真理的存在。

你覺得呢?你認為自己過去傾向抱持哪種立場?你認基督徒應該抱有哪個立場?你會否想到自己的信仰和神學觀中,受到了所屬教會或群體的前設所影響(被影響不一定是不好的)?

三. 有關聖經的詮釋

若以批判實在論的立場來看聖經經文的詮釋,經文本身的意思是存在和確定的,但經文的應用和對我們今天的意義可以是多樣和豐富的。

你可感受一下以下的圖像(引自《靈深一席話》第一冊,第 15 頁。我改了一些字眼)

「可以把經文想象為一條公路,一條滿有意義的高速公路,我們可以自由的在上面奔跑和探索。當然,文法,文化,語源,語境,作者意圖等都是要尊重的邊界,保護我們不致亂跑。但如果我們認為經文對今天的你只可以有單一意義,為聖經設定分析和意義的界線,那你就只是一個分析數據的科學家,而不是一個開放心靈的尋道者。」

以太 28:18-20 作為例子。

經文的主題意思是存在和確定的(不同的聖經學者可能有不同見解),但這段經文在不同時間可對你不同的意義,對不同人也可有不同意義。這並不一定違反經文本身的意思。
例如:

  • 「萬民」:我要去向未得之民宣教!
  • 「go」:我今天就要行動!去傳福音!
  • 「所以,你們要去」:嗯,我不能單打獨鬥,我要和別人一起同行。
  • 「都教訓他們遵守」:我要認識整本聖經,不然我不能回應耶穌的使命。
  • 「耶穌同在」:雖然我事奉艱苦,但我很得安慰和平安。
  • 「施洗」:我還沒受洗,我要參加下一次浸禮班。
  • 「進前來」:耶穌會主動呼召人的……

雖然這些不全都是耶穌當時強調的重點,但聖靈可以自由的在經文的公路上對我們說話。

批判實在論的立場能提醒我們,不會因為一些聖經的詮釋和傳統神學不同便認為一定違反信仰(例如:耶穌在地上的行動也有政治含意),但也不會以為所有的詮釋都是可以的(例如:耶穌只是一個政治改革的領袖)。

四. 如何討論政治和社會議題

因為不同人對政治和社會議題可以有不同、甚至是對立的看法,所以這往往令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吵得面紅耳赤。而在教會中,信徒間也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是扯裂。那到底如何才能更好的去討論不同的政治和社會議題?

以批判實在論的立場來看,除非有明確的信仰根據,否則不應把某種政治觀點和基督信仰拉上必然的關係。若對某個觀點,我們仍未能充分掌握個中複雜之處,則我們不妨表明自己仍然是未決定持怎樣的看法。或是可分享你的見解,但表明這不是每個基督徒都要抱這看法。

而對於一些社會議題,很多時甚至不是關於真理和理念的討論,而是涉及實際的處境和做法(例如:應否有全民退保?),嚴格來說這其實不應用「批判實在論」來區分。因為「實在論」其實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問題,是討論真理和本質的問題。而社會議題更多是要考量在現實世界中如何行事的問題,一個政策對不同階層和文化的人會有不同的影響,很多時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在不同處境中是否「適切」的問題。所以對於討論社會和政治議題,我認為用「客觀的多元主義」這概念會比「批判實在論」更準確。

「客觀的多元主義」的概念(這概念是由英國哲學家柏林(Isaiah Berlin)提出),是為了跟「相對主義」區分才出現。相對主義認為人人的觀點不同,所以不應互相比較和批判,也不能討論誰好誰壞。而多元主義認為不同人因為文化、階級、價值觀等不同,可以對政治和社會議題抱有相異的觀點,而不同的觀點之間仍可同是合理和適切的,這便是多元共存的看法。而客觀的多元主義強調是「客觀的」,是表示不同的政治模式或政策不是完全不能討論對錯優劣,我們可按現實情況和科技知識等去作相對客觀的判斷。

例如「自由行對香港經濟是否有利?」的議題,其實也可根據研究來作相對客觀的討論。如可分析:自由行帶來的 GDP 佔香港總體 GDP 的多少百分比?自由行如何影響不同經濟產業?當中的利益最終落到誰手中?自由行如何影響香港的交通和民生?雖然這些分析未必能令我們簡單回答 Yes or No(因為可以同時存在多元的看法),但這些分析也不只是受不同人的主觀看法和喜好所影響,而是可以相對客觀的去分析。

我認為抱持「客觀的多元主義」的立場,可讓我們更有建設性和心平氣和的與不同政治立場的人討論問題。

我從葉敬德的《基督信仰與佔領中環:一個基督教倫理與教牧思考》一書中看到很多原則都和客觀的多元主義相近,我認為十分值得參考。

1. 尊重不同信徒的政治立場,道德信念、專業。

2. 引起信徒關注社會事務,積極地參與討論,是遠比誰的答案是「正確答案」重要。

3. 鼓勵信徒就不同議題,深化討論,藉此深入了解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在同或異中,彼此支持,互相記念,強化大家的團契關係。(如果一個團契中,有熱烈參與相異政治行動的弟兄姐妹,但又可為對方的行為祝福祈禱,那相愛的見證是何等大啊!)

4. 當教會面對極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儘管我們盡心竭力、耗盡心智,透過聖經、教會傳統、理性、與經驗等豐富素材,探求信仰的立場,但仍沒有明確和致的答案…………在這情況下,弟兄姊妹應坦誠地接受大家判斷的差異,尊重和保護大家發聲和差異的權利。同樣,在這情形下,我們也要容許各人,按著基督裡的自由,憑良心行事。

若你是牧者、執事、組長、或其他有影響力的信徒領袖,在討論政治和社會議題時應留意以下各點:

1. 要作弟兄姊妹榜樣,尊重持目異立場的弟兄姊妹。你尊重弟兄姊妹,弟兄姊妹也會尊重你

2. 若你公開表達政治立場,你要讓弟兄姊妹看見,你抱持這立場是有合理的理由。或許弟兄姊妹持相異立場,但他們會接受你展現的、具獨立思考的判斷。最壞的情況是,你常常在政治問題上表態,但沒有表達自己已嚴肅地從信仰、現況、不同層面認真的思考,那便會令弟兄姊妹認為你只是某種政治意識形態的支持者或傳聲筒。

3. 你絕不可忘記,你帶領和造就的弟兄姊妹有來自不同的政治背景。

4. 如果你能夠尊重不同的聲音,你亦可教導弟兄姊妹尊重不同的聲音。

5. 作為一個牧者,或許弟兄姊妹的看法跟你不同,你卻仍要不離不棄的與他們同行。或許有弟兄姊妹因為順服良心的呼喚而觸犯法刑法,縱管你認為他是順服了錯誤的良心,你卻仍然要與他們同行,共渡難關,卻不可輕言將弟兄姊妹革除。

6. 牧者間或許有不同的政治立場,我們可以彼此激辯,澄清大家的立場,但我們卻不要忘記,牧者間也存在著彼此牧養的關係,切忌隨意論斷與我們意見不同的牧者,亦不要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牧養的群體所面對的壓力和需要。

五. 總結

若你覺得上面的概念太複雜,也可簡單記住後現代主義對信徒有用的提醒:

  • 你的觀點很容易受制於自己的背景和經歷,不要以為你的觀點一定是對的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 你應尊重別人不同的觀點,也應耐心的探究對方的背景和經歷如何影響他的觀點,這樣彼此才能有深入和真切的了解。
  • 現實世界是複雜和多元的,不應以為一切答案都是簡單和唯一的,要探求 deep, complex, multi-dimensions, holistic understanding

同時我們也要修正後現代主義中的相對主義和非實在論,我建議基督徒可抱有以下立場:

  • 批判實在論:有客觀真理的存在,但很多時不是簡單易懂的,要透過批判過程去迫近它。
  • 客觀的多元主義:對現實世界的議題,可以同時存在多元的觀點,但不同觀點之間仍可相對客觀的討論優劣對錯。
  • 相信屬靈和超自然的影響力:基督徒分析社會議題不應只借用世俗社會學和政治學,
  • 不可忘記信仰的能力能改變人心,禱告的能力也能改變世界。

 

(文章轉載自https://paulsideas.com/2017/01/15/如何在後現代世界中討論信仰和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