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師一席話》電腦能否取代人腦? / 方士驃(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口述,姚以靈筆錄

聽師一席話banner

小時候,我在一所天主教學校就讀,有一天,學校裡的一位神父,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神,祂是宇宙的創造主。理由是:

一、耶穌基督確實在人類的歷史存在過,許多的書本都有記載;

二、這個宇宙的運作是如此有系統和相應,沒有任何嚴重的衝突。所以,宇宙裡必有一位創造主看顧著所有的事物。

三、聖經本身是一神蹟,記載了耶穌基督的事蹟,他為人類的救贖主,是神,亦是人子。在聖經的證據是無可推諉的。

在這一課後,我開始相信這位創造宇宙的主宰。

後來我到美國升學,修讀了電腦科學。我既是一位基督徒,也是一位電腦科學家,使我對「電腦能否取代人腦」這討論有了多一重的思考。從電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命題也就是說:「人的思維活動完全是一個『電腦化』的過程嗎?」我認為人類的思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人性所獨有,非電腦化的概念可完全涵蓋,我嘗試解釋如下:電腦的優勢在於它的計算過程精確而迅速,但電腦系統以規則表示法(Rule Base)為基本架構,這是一個經由法則可以推論出一個答案的演繹法則,其語法是這樣的:

  • IF(條件)THEN(結論)
  • IF(下雨)THEN(打開傘子)

電腦在處理問題時,把條件及規則逐一比對,若兩者吻合,就可以執行結論,在這個例子裡,對電腦來說,如果打開傘子,就是下雨,但現實的情況是,打開傘子不一定是下雨,也可以是因為太陽曬,但若因為曬而把傘子打開,相對於電腦來說,這便是一個有衝突的策略。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腦便不能執行結論,也沒有解決的辦法,電腦只可說是一台符號運算的機器。所以,計算可倚靠電腦,策略性的決定終需人類作主。由此推之,推陳出新,開拓未來的絕不會是機械人,而是人類。此外,喜怒哀樂這些心靈活動,是經由一定的生物功能而產生,人類的知覺活動非電腦化的概念所能解釋,如加大柏克萊(Bill: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哲學教授John Searle所言:「只做符號的運算,不足以產生知覺。」因此,在電腦與人腦的關係上,人始終是本,電腦是處於一個幫助人類的角色。

對我來說,科學能改善人的生活,沒有信仰的科學,充其量只是發明了一個「機器人」,它或許能改變人的生活,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行為並沒有改善。所以,我主張電腦科學不斷進步,人的靈修(心靈生活)也要進步,以按照聖經的教導,作一個才智與行為也不斷進步的人,使人類的未來更趨完美。

HKCCC

本帳戶由學園傳道會管理,發佈各種佈道資源及實用資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