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師一席話》解釋:已知與未知 / 林梓鳳(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碩士生、期間兼領導修課)

聽師一席話banner

思維很抽象,長期吸引著人的好奇心。舉例來說:當我用無形的思維來「想」舉手時,有形的手怎麼能舉起來?「想舉手」這件事又怎麼在我腦中產生?

要回答這類問題,就要解釋人類思維。解釋的方法有幾種,以下是兩種。

有一派人相信,思維最終只是等於「機械性的條件反射」。膝蓋被敲後小腿向上踢,就是條件反射,即相連的神經細胞接連作出反應。他們認為,既然大腦也由神經細胞組成,那麼所有心靈活動應可能解釋為神經細胞的一連串反射動作。

另一些人則相信在「軟件」的層面進行研究較好。電腦處理資料可以用Access或FoxPro,那麼,人類思維用的軟件又會是怎樣的呢?在處理資料、運算、儲存記憶時,人類思維用的是什麼制式、系統、程序?學者曾從簡單的思考入手研究這個問題。比如,要計算33加38,步驟可能是:(1)加個位;(2)記著進位數;(3)加十位;(4)十位的答案加上進位數;(5)把答案傳送到嘴巴。我們不會知覺到這些程序,但它們的確存在。

這兩種方法在解釋簡單的思考方面固然有一點成績,但是要解釋人類所有心靈活動,似乎遙遙無期。

我唸完了認知科學後,也對「解釋」這回事有了一點體會。「解釋」就是在思想中用一些已知的事物去代替未知的事物。以上兩派人無非也是在這樣做。未知的事物是「心靈活動」;第一派人用「條件反射鏈」來取代,第二派人用「某一串特定的資料處理程序」來取代。條件反射和資料處理都是我們已經掌握的事物。

解釋人類思維有時很有用,例如可幫助治療和教育。然而,思維裡的一些東西好像無法用其他已知的概念去取代。比如,對自己存在的感覺是不能再用其他概念來替代的。不過,除非是好奇,否則好像沒需要解釋這種知覺。

剛巧,大學時我正為信仰迷惘。我認識一些為人熱誠的基督徒,但信徒又常提到我解釋不了的說法。難道這些人都是糊塗的?我很想看看這個信仰是否又好又真。

後來我找到一些解釋。例如「神是信實的」可替代為「神是講信用的」。又如「耶穌死,救贖我」,經過解釋後便被替代成「耶穌即是神;罪是我欠神的債,而神規定償還罪債的形式是死,故此耶穌受死就即是神自己付了我應付的債,所以我就脫離了罪。」當然,這個解釋裡的「罪」字等等還可以進一步解釋或取代。

另有一些說法,我覺得除了為好奇以外沒必要尋求替代,例如「三位一體的神」。畢竟,「解釋」是用一個人已知的概念去取代他未知的概念。用我已知的各個概念作材料,一直到能夠在思想中拆解「三位一體的神」這個概念時,或許要經過千萬次概念取代呢。

HKCCC

本帳戶由學園傳道會管理,發佈各種佈道資源及實用資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