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師一席話》守約 / 袁月梅(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回港初時,搖了多個電話給比我早幾年回港的大學朋友,雖然彼此祇憑一年一度的聖誕卡來維繫消息,但是心中總相信卡內的問候語和回港時一定要相見的承諾,必定會兌現。幾經嘗試下才找到了他們,因為手上只有朋友家中的電話號碼(大學時代手機並非如此普遍),對於事業有成的朋友則更難找得到。聯絡上了,坦率的我,當然是按捺不住的問:「何時可以見見面呢?」校園的這些、校園的那些,總是滿有談不盡的話題,說不完的故事……「是呀,我們一定要見見面,遲些去電與妳聯絡!」

作了數個類似的約定後,先預告父母,下兩個星期將會與這個那個朋友相聚,將會非常之忙碌。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他們不是說會盡快與我見面嗎?為什麼還沒有來電呢?及至一次與一位舊同學談起我的疑惑時,他提醒了我,「遲些去電給妳」是時下香港人的溝通模式,並非代表真的過數天便會找妳!

一言驚醒夢中人,聽了他的解話,心中若有所失是在所難免。加上約會常常因「臨事動議」而一再延遲,開始對約會持有一種保留的態度。時移世易,今天的香港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人上人」大眾心理學,由幼稚園開始灌輸給我們的下一代,應該如何作一個有智慧的世界之子,拿取重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懂得靈活、應變,看事情看得多面和多元,不要執著,全是合理的。

誠然,這些「合情合理」的時代價值觀,背後是要付上沉重的代價的,也是我們每一天可能都會經歷的事實。人與人相交早已經在心理上作了防線,築起了圍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父母提點子女不要輕信別人的說話,朋友間以禮相對,保持距離。現代人誰會坦蕩蕩的說話呢?是與非已經不再是黑白分明,對與錯祇是相對的問題,人的價值觀變成一個「可變項」時,人的立場和思想被視為處境化而非絕對化,一切在乎誰是主持人。

芸芸的道理中,總是教人持守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價值觀。惟有聖經中的上帝,敢言自己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神」,祂為自己的名,引導信祂的人走義人的路。如果今天沒有了神的道理和祂誠信的榜樣,人又如何能夠有屬靈的勇氣,分辨善惡,為持守真理而擇善固執呢?感謝神,在幻變的世界中為人預備了永恆的真理和人生導引,領人出黑暗入光明,不致失去人生方向,做一個守約而又有誠信的人。

HKCCC

本帳戶由學園傳道會管理,發佈各種佈道資源及實用資訊。

Leave a Reply